首頁->道德建設
相關新聞:
潛心鉆研發繡47年!陳伯余,以針為筆,繪就非遺傳承路
來源:鹽阜大眾報 2025-03-27 編輯:沈 業通
以繡針為筆、以發絲為墨,繡出一幅幅飽含人文情懷、富含藝術價值的工藝品。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東臺發繡藝術大師陳伯余赫然在列,成為江蘇省傳統美術類發繡(東臺發繡)項目的唯一入選者。47年來,陳伯余沉浸于發繡世界,用一根發絲串聯起古老技藝與現代傳承,在飛針走“發”間繡出民族文化傳承的時代經緯。
1958年,陳伯余出生在東臺一戶鐵匠家庭。他從小愛好書畫,15歲正式拜師學習書法,19歲時進入東臺工藝美術廠,后來又拜師當代著名畫家、一級美術師顧青蛟。廠里把陳伯余從設計室調到發繡車間,他不僅負責設計繪制樣稿,還虛心向繡娘們學習發繡技藝。經過九年的車間歷練,陳伯余不但掌握了發繡的整套工藝流程,還參與了“雙面彩色發繡”的研制。
1990年,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陳伯余從廠里辭職,創辦東臺市第一家私營發繡廠。他在東臺鎮寺前街租了一間不大的門面,領到了自己的第一份營業執照,開辦了東臺第一家私營發繡店。隨著事業的發展,他又創辦了東臺市嘉麗發繡藝術館。
從19歲入行至今,四十余載春秋流轉,如今的陳伯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打造發繡精品上,力求做出傳世之作。在他看來,作為新一代發繡藝人,既要傳承好發繡藝術,把每一幅發繡都做成精品;更要大膽探索,勇于創新,賦予發繡更豐富的內涵。陳伯余不斷開拓創新,從單面繡到雙面繡再到雙面異色發繡;題材上更是廣泛涉獵山水、人物、花鳥(翎毛)等各個門類。
其中,發繡版郎世寧《百駿圖》是陳伯余的代表作。這幅發繡內長10米,內寬1.2米,耗費幾十公斤、上千種不同發絲。2014年11月,這件作品登上中央電視臺《尋寶》欄目,被評為國寶級作品。
多年來,陳伯余先后創作了《清明上河圖》《姑蘇繁華圖》《雄風》等一百多幅發繡作品。其中《訪友圖》《千手觀音》《悠然自樂》等20多幅雙面發繡更是在眾多的發繡作品中脫穎而出,問鼎大獎。
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陳伯余曾應邀赴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藝術交流,為發繡藝術走向世界,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嘉麗發繡廠,先后有400多人慕名前來求學。對此,陳伯余毫無保留地熱心輔導,耐心傳授。如今,一批學有所成的繡工“自立門戶”,壯大了發繡隊伍。在他的培養下,發繡廠里一批“繡娘”已挑起了發繡行業的大梁。
陳伯余先后被評為首屆中國刺繡藝術大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師、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正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獲得江蘇省勞動模范、首屆“江蘇制造工匠”榮譽稱號。2020年5月,他被評為江蘇省鄉土人才大師示范工作室領辦人,同年9月被認定為第五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臺發繡”代表性傳承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