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好人”劉喜:用愛譜寫人間真情
來源:鹽阜大眾報 2022-10-21 編輯:沈 業通
“小舅最近身體怎么樣,還需要我幫忙做點什么……”10月18日一大早,射陽縣“江蘇好人”劉喜就到了內弟家。十多里的路程,他已來來回回走了近8年。
劉喜今年55歲,1989年參加工作。多年來,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用一顆熾熱的愛心點燃了內弟走向幸福生活的希望,用孝心贍養養母和岳母,讓她們安度晚年。
疼愛內弟,與“死神”賽跑顯大愛
劉喜的內弟早年離婚,一個人帶著兒子,靠打工養家,2014年因車禍成了植物人,先后做了7次手術,醫藥費花了40多萬元,生活難以為繼。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劉喜四處籌錢,幾次把他從死神的邊緣救回來。對于這樣的病人,護理和鍛煉十分重要,劉喜和妻子每天輪流幫他進行康復訓練,拍背、鍛煉關節等就要花上兩個多小時。
曾有一次,劉喜帶著給內弟蒸的包子剛一進門,就聞到了屋內一股臭味。原來是內弟鬧肚子,又因癱瘓在床無法去廁所,結果就把大便弄到了褲子和床單上。劉喜見狀,趕忙燒水給內弟擦洗。
那天以后,劉喜和妻子找來一些舊衣褲給內弟縫了十幾條專門墊下身的條褥,并買了兩條新床單備用。此后,他和妻子每天一進門就先檢查內弟的衣褲和床單,有臟的就立馬給換洗了,內弟的床側總是擺著一疊干凈的條褥和床單。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劉喜的內弟終于清醒過來,但因左腦嚴重受傷,右側上下肢全部失去知覺,無法下地行走。劉喜仍鼓勵他樹立信心,幫助他堅持鍛煉,盡量保持部分肢體功能。現在,劉喜的內弟基本上生活能夠自理,即便如此,劉喜也堅持每天一個電話,每個周末都到他家看一下才放心。
善待養母,不是親生勝親生
劉喜的叔嬸未生育子女,他5歲時被過繼給叔叔撫養,二老供他讀書上學,直至他參加工作。劉喜養父于2009年去世,養母10年前患老年癡呆,生活不能自理,劉喜就把她從鄉下接到射陽合德一同生活。養母的病情越來越嚴重,時常到處亂跑、認不得人,劉喜和妻子悉心照料,按時幫她洗澡、梳理,讓其度過幸福的晚年。
多年來,劉喜每天都會堅持給養母做康復按摩,每逢上海、北京有專家到射陽縣人民醫院坐診,他都會把養母送到醫院看病。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他一直堅持照顧養母,康復治療一次都沒落下,他始終相信養母的病會好。直到2019年養母去世,他還在自責沒有將養母照顧得更好。養母去世前一年,老人家的腦子越來越記不住東西,就連最基本的吃喝拉撒,有時都不記得,但是老人家唯獨記得有一個把自己照顧得很好的兒子。劉喜孝養養母的事跡贏得了同事和鄰里的贊揚,可他并不認為這有多么偉大,他常說:“人在做,天在看,各人憑良心,我照顧母親是應該的,我的良心讓我這樣做。”
厚待岳母,紙藥包里“藏”孝心
劉喜不僅無微不至地照顧內弟,對養父母孝敬,將岳母也視同自己的母親來照顧。劉喜的岳母名叫蔡海云,她44歲時丈夫因病去世,留下7個兒女,當時有兩個子女已成家,她一直未改嫁,用瘦弱的肩膀擔起全家人的生活。蔡海云是合德老街人,當時街道為了照顧這戶困難家庭,安排了一個看管自行車的活,蔡海云一干就是幾十年,風里來雨里去,苦苦支撐著一家。由于長年勞累,老人從早年就患上了糖尿病、高血壓、風濕等多種疾病,特別是到了80多歲后,病情更加嚴重,經常要住院治療。岳母一天三頓都要吃五六種藥,因她不識字,為了防止吃錯,劉喜就和家人一道,把每天三頓吃的藥用紙包好,放在三個不同的盒子里,分別標上“早”“中”“晚”,日復一日,持續了10多年。
劉喜在家中是一個好兒子、好姐夫,在單位也是一位好同志。他現為射陽縣審計局總審計師,業務精湛,勤奮敬業,被評為“鹽城市勞動模范”,并且榮登今年9月份“江蘇好人榜”。 (薛國春 張建忠 記者 陸榮春 見習記者 蘇新輝)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