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明創建
相關新聞:
建湖縣恒濟鎮建河村:古韻水鄉綻放文明之花
來源:鹽阜大眾報 2025-03-18 編輯:沈 業通
走進建湖縣恒濟鎮建河村,一幅傳統與現代交融、文明與產業共生的美麗鄉村畫卷徐徐展開。這個有著400余年歷史的古村,既擁有厚重歷史底蘊,又激蕩著數字經濟的時代浪潮,更傳承著紅色基因的精神密碼,在鄉村振興的征途上譜寫著全國文明村的動人樂章。
古韻今風
古村交織鄉村現代文明
蜿蜒的河道穿村而過,河水清澈,倒映著岸邊白墻黛瓦的民居,勾勒出水鄉獨有的韻味。沿著石板路前行,房屋錯落有致,木質門窗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好像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踏入建河村,仿佛走進了一幅寧靜悠遠的水鄉畫卷。
建河村位于恒濟鎮南部,村域面積4.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00畝,水域面積3300畝。記者來到村史館,這里是建河村歷史的沉淀與見證。館內陳列著從建村以來的各類老物件,有農耕時代的農具,如犁、耙、蓑衣等,展現著過去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還有舊時的生活用品,如老式的煤油燈、木質水桶等,勾起了老一輩人對艱苦歲月的回憶。墻壁上掛著一幅幅泛黃的老照片,記錄了建河村不同時期的發展變遷,從最初的小村莊逐漸發展成為如今以舞龍文化、紅色文化、養殖文化、電商文化為特色的全國文明村。
在保留古韻的同時,建河村積極擁抱現代文明。近年來,建河村全力推進農房改善,建成新型農民公寓48套,改建危舊房屋22套。農村改廁、污水管網全覆蓋,建設森林村莊,新建公園綠地2萬平方米,栽植景觀苗木3.5萬株,打造幸福河風光帶1.5公里,村莊綠化面積300多畝。村黨群服務中心、微生活超市、籃球場、停車場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傳統與現代相互交融,散發出獨特的魅力,村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紅色鑄魂
精神燈塔照亮振興之路
在中共蘇中二分區委《人民報》印刷廠舊址,81歲的老書記謝紅光正在給村民們講述當年印刷工人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下,為了傳播革命思想,冒著生命危險印刷《人民報》的感人事跡。“我們利用紅色文化載體,傳承革命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在學習和感受革命精神的同時,進一步增強對美好生活的珍惜和向往。”謝紅光深情地說。
建河村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將其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對印刷廠舊址進行修繕和保護,打造成紅色教育基地,吸引眾多游客和學生前來參觀學習,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紅色基因早已深深融入建河村血脈,轉化為發展動能。建河村大力發展玻璃特色產業,充分利用“互聯網+”,建成玻璃工坊3000平方米,電商服務中心1500平方米,發展玻璃工藝品電商36戶,吸引了一批大學生以及在外務工青年返鄉創業就業。目前,玻璃產業從業者達520人,線上線下年銷售額超億元,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增收致富。此外,該村還充分利用豐富的水面資源,做足“水”文章,大力發展養殖業。通過引進上海正源創輝公司,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項目,帶動村民共同增收致富。池塘循環水生態養殖基地、生態大閘蟹養殖區、稻田綜合種養區等項目畝均收益6000元以上,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50萬元。
文明生根
創新治理滋養幸福家園
“我剛剛用積攢的積分換了一桶色拉油。”3月6日中午,村民陳春花從村積分兌換區走出來,開心地說,“我感覺積分兌換制度非常好,現在大家的素質都提高了,都能自覺遵守移風易俗的相關規定,村里更和諧了。”
陳春花所說的積分制,正是建河村探索出的鄉風文明治理新路徑。得分項包括家庭成員獲得各級表揚、帶動村民致富、參與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紅白喜事新辦簡辦等。扣分項則針對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雜物亂放、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不文明行為。制度實施以來,村民文明素質顯著提升,形成了人人講文明、戶戶興新風的良好氛圍。
除了鄉風文明積分制,建河村還積極開展各類文明創建活動,定期評選“建河好人”“每月一星”“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婦”“好鄰里”等,及時在宣傳欄中公布,并將先進事跡制成宣傳牌布置在公園綠地。同時,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積極開展志愿服務、法治宣傳和科普活動,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識、科學素質和健康水平。
建河村黨總支書記俞進雷表示,下一步將堅持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不斷加大投入,完善文化設施,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讓文明新風浸潤美麗鄉村,深入人心。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