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推進生態文明教育
來源:鹽城新聞網 2024-11-19 編輯:沈 業通
生態文明教育一頭連著生態文明建設,一頭連著教育,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要內容,更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我市教育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以學校為陣地、以自然為課堂、以家庭為基礎,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牢生態文明理念,培養綠色低碳、勤儉節約、文明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讓“美麗中國”的種子在全市廣大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鹽城市鹿鳴路初級中學依托“黃(渤)海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濕地文化課程基地建設”入選江蘇省基礎教育內涵建設項目,有效擴大黃(渤)海世界自然遺產地效應,開設綠色生態鹽城的品牌課程。學校主創開發《鹽城濕地我的家》地方課程教材,在常態化教學中讓學生感受鹽城獨具特色的濕地文化,樹立正確的濕地文化觀,在省內外產生較大的影響。這是我市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課堂教學的實例之一。課堂有生態教育,生態文化進校園,近年來,我市各中小學幼兒園依據生態文明先進理念、教育目標、具體內容、實施路徑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結構、學科特點等,積極將節能、節水、節糧、節材等教育內容納入學校教育活動中,讓學生看得懂、聽得進、記得住。與此同時,在勞動教育環節,不少學校通過普及校園種植,踐行垃圾分類,組織參與衛生打掃、綠化美化等,讓學生在勞動中體驗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鹽瀆實驗學校成立鹽城市首家少兒濕地研究院,組織“小院士們”走進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市科技館等地,探索濕地知識,宣傳生態保護。生態文明教育不只是課程教育,更是生活教育和行動能力的培養,校園之外的社會大課堂則成為重要資源。全市各中小學幼兒園每年組織學生走出校園,來到科研實踐基地、公園等場所,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和生活實踐相融合,在行中學、在學中悟,培養觀察力、思考力和實踐力,增強生態文明意識,提高環境保護自覺。此外,我市各中小學幼兒園還圍繞“植樹節”“愛鳥周”“世界環境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因地制宜開展植樹綠化、環境保護宣傳等活動,聯合相關部門圍繞生態主題開展“生態文明第一課”“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河(湖)長+校長”教育實踐活動,通過互動式、沉浸式、體驗式、情景式教育,營造“人人爭當生態小衛士”的良好氛圍。
“是勺嘴鷸!還有好多不認識的鳥。”“這邊的是青腳鷸,那邊的是鵜鶘。”孩子興奮地跑向一個個展臺,家長則一邊看著展館介紹,一邊為好奇的孩子進行解答……今年8月15日“全國生態日”當天,市區部分學校組織學生及家長來到中國黃海濕地博物館,認識濕地動物,學習濕地知識,近距離體驗濕地文化。這是我市教育系統推動生態文明教育與家庭教育相融合的縮影。“通過‘小手拉大手’等多種形式,形成‘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一所學校帶動一片社區’的良性循環,將生態文明教育向家庭、社會滲透,引導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生態文明建設。”市教育局相關負責同志介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