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原創評論
相關新聞:
“點亮無名路”需有更多考量
來源:鹽城新聞網 2025-03-14 編輯:沈 業通
“馬良路”“新師路”“瑞氣路”……日前,阜寧縣一批路名打包上新。新路名或延續古老故事,或融入文化元素,或承載美好生活向往,鄉村地名變得“有看頭、有內涵、有講究”。
長期以來,導航到了村口就“迷路”困擾著很多人。打開手機地圖,移動至鄉鎮地區,會發現不少沒有名稱的白色線條,這些白線是“無名路”,也是導航“盲區”。
“無名路”問題,本質上是農村快速發展的產物。近年來,隨著“四好農村路”“村村通”工程的深入實施,農村出行環境越來越好,“有地無名”“有名無標”現象也隨之增多。
事實上,正是這些無名小道,構成了鄉村基本的交通脈絡,承擔著村民日常出行和農產品運輸等功能。為鄉村道路命名,不僅要發揮“制名以指位”的指向性功能,也要在挖掘傳承鄉村文化內涵、促進鄉村產業發展以及鄉村治理方面有更多考量。
202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臺《做好地名命名、備案公告和標志設置等工作的通知》,各縣(市、區)積極探索將地名文化與鄉村文化建設有機融合。目前,全市共采集地名上圖4.43萬個,1423個鄉村道路有了“身份證”。
值得一提的是,亭湖區作為全省首批“鄉村著名行動”先行區,不僅規范了鄉村地名信息,也促進了地名故事的傳播。如今,黃尖鎮的鄉間小道設上了路牌,掃描路牌二維碼就能查看地標小故事;南洋鎮路名、地名的規范化,為出行導航、快遞投送提供便利的同時,還助力打響劉老漢農副產品、亭有味道大米等特色品牌。
路名,不只是簡單的指示標識。如何通過地名更好體現地方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需要我們持續拓寬鄉村地名應用場景,探索“地名+旅游休閑”“地名+歷史文化”“地名+農產品推廣”等模式,打好“地名牌”,讓廣大鄉村通過地名聞名起來,以地名之美彰顯時代之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