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原創評論
相關新聞:
全力筑牢糧食安全“耕基”
來源:鹽阜大眾報 2025-03-17 編輯:沈 業通
民以食為天,糧以地為本。2月23日發布的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其中首條就是“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這再次表明,糧食生產事關國計民生,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農業一直都是鹽城的大事。2024年,我市凈增耕地面積10.2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超50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達143.91億斤,連續10年保持在140億斤以上。這份沉甸甸的答卷,正是鹽城矢志踐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生動詮釋。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只有切實保護好耕地,糧食安全才有保障。要動態監測耕地利用狀況,強化日常變更調查,實時更新耕地數據,嚴格做到耕地數量平衡、質量平衡、產能平衡,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防止耕地“非糧化”,完善補充耕地質量評價和驗收標準,防止弄虛作假,讓補充耕地實至名歸,堅決守好“耕地紅線”這條糧食安全的生命線。
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要繼續做好“小田變大田”改革“后半篇文章”,協同推進永久基本農田與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更多糧田變良田,為高標準實現“良種+良法+良機+良田”現代化生產方式提供根本保障,不斷提升耕地的生產能力和產出質量,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真正確保耕地資源得到永續利用,讓東部沿海大糧倉的根基更加穩固。
依海而生的鹽城,坐擁全省最長的海岸線,鹽堿地廣布。作為重要的耕地后備資源,鹽堿灘涂開拓發展潛力巨大。要因地制宜、多管齊下,采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等生態化手段,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為鹽堿地驅“鹽”化“堿”,使鹽堿地治理改良具有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同時加強耐鹽堿種源選育、種植和推廣,讓更多鹽堿地轉化為高產田,真正喚醒這一“沉睡的潛在糧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