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鹽阜大地->東臺
相關新聞:
丁崇政40年堅守傳承非遺技藝
來源:鹽城新聞網 2025-06-26 編輯:沈 業通
近日,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江蘇省農業農村廳聯合公布了第二批省級非遺工坊名單,全省共有42家單位獲此殊榮,東臺市天工發繡有限公司名列其中,為鹽城市工藝行業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這份沉甸甸的榮譽背后,凝結著創辦者丁崇政40載矢志不渝、深耕非遺傳承創新的堅守與匠心。
退役軍人愛上發繡技藝
1954年10月出生在東臺市三倉鎮的丁崇政,17歲應征入伍,成為空軍某部一名戰勤人員。部隊生活培養了他積極進取的思想品德,鍛造了他英勇無畏的精神氣概。9年的軍營生活結束后,他退役回家,不久被安排到東臺市工藝品總廠辦公室工作。此時,丁崇政對傳統發繡和國畫裝裱技藝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向廠領導提出到車間學習的請求。從此,他與發繡和國畫裝裱技藝結上緣。
丁崇政先后拜尹三元、陳德中為師,學習發繡和國畫裝裱技藝。學藝期間,他起早帶晚、勤學苦練。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到一年時間,丁崇政便基本掌握了發繡和國畫裝裱的全部操作技能。此后幾十年里,不管身份如何變化,他從未離開過當初的選擇——發繡和國畫裝裱崗位。
丁崇政鉆研業務,逐步實現由外行向內行的轉變。為適應人們求新求變的消費需求,他積極探索,嘗試把發繡作品裱制成掛軸、手卷等多種款式,深受收藏者喜愛。裝裱面料上,他根據作品題材、內容,精心選擇,推陳出新,很快就得到了廠內外、市內外工藝同行的稱贊。1991年5月,丁崇政走上東臺市工藝品總廠副廠長的崗位。
為解決發繡色彩單調的問題,丁崇政集思廣益,注重發揮專業技術人員主觀能動性,將原先單一的墨繡升級為潤色繡(彩色繡)之后,又全面升級為雙面繡。接著又攻克發繡雙面異色繡、發繡雙面三異色繡技術難關,成功開發出一批精品發繡。在推動發繡技術與時俱進的同時,實現了發繡技藝經濟、社會、藝術三個效益的同步提升。
辛勤耕耘收獲碩果
多年來,丁崇政在發繡的天地里辛勤耕耘,收獲累累。其發繡作品先后獲得國家級金、銀獎57個。大型發繡長卷《清明上河圖》《姑蘇繁華圖》《長江三峽全景圖》《萬里長城》等百余幅發繡藝術精品,九次獲全國工藝品金獎,他應邀到美、英、法、日、俄等37個國家和地區交流,其成果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及省市級多家媒體報道。
2010年,天工發繡成為上海世博會贈賓禮品。2500多件雙面繡作為蘇、湘、蜀、粵四大名繡中唯一的發繡藝術作品,向世界“繡”出東臺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被國際友人稱為“最佳禮品”和“珍貴的收藏品”,當年被評為東臺市十佳文明新事。
2014年丁崇政退休,而他卻繼續為發繡藝術事業傳承與發展而奔波操勞,著力打造非遺工坊。
丁崇政以其創辦的東臺市天工發繡有限公司為平臺,自編發繡技藝教材,主動為江蘇省東臺中等專業學校發繡班的學生授課兩年。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他帶領團隊成員走進東臺中小學校,開展“非遺進校園,發繡秀生活”主題活動,采取產品展示、刺繡表演、現場講解等多樣的形式,普及發繡文化常識,在學子幼小的心田播撒傳承發繡技藝的種子。
傳承創新發繡技藝
丁崇政退休后仍然堅持每天到公司上班,帶領團隊,潛心設計、創作發繡藝術精品。2019年,他和團隊創作、制作的發繡力作《開國大典》,以磅礴的氣勢、喜慶的色調和細密、精美的發繡針法,贏得了同行們的稱贊。2021年,丁崇政創作了發繡作品《百鶴圖》,表達了發繡藝人及鹽阜兒女對黨的無限熱愛。近年來,丁崇政和他的團隊創作的發繡共奪得國家級工藝美術評比金獎3個、省級金獎5個,鹽城市第四屆文化創意大賽金獎1個。
為傳承發繡技藝,丁崇政在企業舉辦發繡技藝新人培訓班,培養發繡行業設計、刺繡、裝裱等各類人員467人。
丁崇政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東臺市發繡行業協會黨支部書記、東臺市天工發繡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先后獲得“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江蘇工匠”等榮譽稱號。
雖年已古稀,但丁崇政的發繡夢想依舊,他決心團結、帶領發繡行業從業人員,堅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傳承有機結合,進一步放大“非遺工坊”的社會效應,把“東臺發繡”傳承、發揚、光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