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退伍老兵守護烈士英靈43載 誓用一生踐行諾言
來源:鹽阜大眾報 2024-08-28 編輯:沈 業通
顧平為2023年即將入伍的新兵講革命傳統
1976年3月,20歲的顧平滿懷一腔熱血,在說服父母和未婚妻后光榮入伍。因在部隊期間表現突出,被選中擔任連團支部副書記。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顧平寫下請戰書,主動要求上前線。
在抵達邊境作戰的前夜,他寫下遺書:我就要走上戰場了,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和平安寧,我義無反顧、義不容辭。
作戰期間,他與戰友出生入死、英勇無畏,捍衛了祖國的榮譽,先后5次榮獲部隊嘉獎。目睹戰友不幸犧牲在異國他鄉,甚至遺體也無法及時運送回國,讓顧平既悲痛又惋惜。因此,他與戰友們立下生死誓言,“活著的人一定要帶著逝者的使命,報效國家、一生奉獻!”1980年,經歷過戰爭考驗的顧平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1年,24歲的顧平退伍回鄉。他始終記掛著與戰友的誓約,當得知地方政府要擴建三倉烈士陵園時,主動提出:“我要到陵園去為烈士‘站崗’,為傳承紅色文化盡一份力。”
顧平為紅領巾尋訪團的少先隊員們介紹東臺的紅色歷史
三倉烈士陵園是鄉鎮陵園,工資微薄,條件簡陋,僅有1945年修建的烈士亭、蘇四分區抗日烈士紀念碑和公社劃撥的2畝多地,顧平在此工作的前3年,每月工資30元都是打的白條,但每每有人勸他跳槽,均被堅定拒絕。沒有房屋,他就借來油布搭建工棚,沒有水他就自己打磚井,沒有電就用馬燈照明,沒有資金就憑公社開具的介紹信到各單位跑捐款。就在陵園建設期間,顧平19歲的女兒不幸因病殞世,但他仍忍著悲痛,堅持完成陵園烈士塔展陳,解放軍總后勤部原政委、新四軍研究會會長周克玉上將親題“蘇中人民抗日烈士紀念塔”。
顧平家庭在“開學第一課"上誦讀紅色經典
43年來,他先后奔赴廣州、上海、北京等地,收集粟裕將軍遺物等紅色文物超2000余件,打造形成特色主題建筑群,將陵園由原來的2.34畝擴建至64.7畝,先后被授予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民國防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等榮譽。
顧平共計整理上傳2238名烈士名錄,先后跨越40萬里,為37名無名烈士成功尋親。他還受邀參加紀念新四軍成立80周年大會、紀念粟裕誕辰110周年大會并發言。
顧平走進三倉鎮中心小學,為學生們宣講紅色歷史
2017年,顧平退而不休,仍每天7點準時到班,志愿擔任陵園顧問和講解員,不是在陵園就是走村進校開展宣講,年均宣講紅色文化100余場。他還心系殘疾人和抗戰老兵,組建東臺市好人緣助殘協會三倉志愿隊并擔任隊長,累計走訪幫扶1491人,個人捐款10萬余元。連續6年被表彰“東臺市優秀志愿者”。
相關新聞: